央視網消息(新聞聯播鏈接地址):2013年,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要建設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。”幾年來,作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、緩解城市內澇的一項重大工程,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許多城市陸續鋪開,城市發展方式迎來了重大轉變。“自然、生態、綠色治水”的美好圖景正在加速實現,許多城市也在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變得“表里如一”。
這幾天,四川遂寧五彩繽紛北路上的濱江景觀帶正在建設中,別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公園,但它未來地上地下將會是各種對付雨水的“秘密武器”:地表是透水地磚管滲水,碎石下滲帶管凈水,雨水花園、蓄水池管存水,這將使得它周邊的區域應對內澇的能力大大增強。
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,遂寧往年也是“逢雨必澇”,僅是中心城區就有45個常年固定的內澇點。每年一下大雨,市民們就可以出門“看海”了。
2015年,遂寧將這些內澇點逐一納入海綿化改造范圍,新建排水溝,增大污水管道過水量,道路鋪上了透水混凝土。經過一番改造,效果明顯。7月6日,遂寧遭遇了今年入汛以來范圍最廣、強度最大的一次區域性暴雨過程,但以往內澇的場景,并未出現。
而在寧波,今年海綿城市也駛入“快車道”,建設項目多達158個,覆蓋試點區面積55%以上。在治理方式上,當地因地制宜,慈城古縣城以保護為主,要充分體現古人治水理念,新區方便施工,可以集中成片建設。而在老城區,則是哪里有問題就優先修哪里,住建、水務、市政、城管等多個部門在一張規劃藍圖里共同規劃、分步實施。
今年4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南寧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時就指出:“順應自然,追求天人合一,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,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。”
按照要求,“海綿城市”建設就是要打破傳統的“以排為主”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,將建筑、道路、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,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出來加以利用。
為了完成這個目標,五年來,城市的改變真真切切發生著,這五年,全國已確定兩批30個海綿城市試點,已建設海綿城市606平方公里;這五年,28個省區印發了指導意見,明確了怎么干,13個省在90個城市開展了省級試點;這五年,全國已有370個城市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,涉及面積10200平方公里。